首页 资讯 正文

成为第四大经济体,给印度带来了什么

体育正文 99 0

成为第四大经济体,给印度带来了什么

成为第四大经济体,给印度带来了什么

《印度快报》5月27日文章,原题:如果GDP的快速增长不能带来有尊严的生活,那么它又有什么好处呢?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预测,到2025年(nián),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(GDP)将达到4.19万亿美元,超越日本(rìběn),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。这个数字看似值得自豪(zìháo),但(dàn)背后隐藏(yǐncáng)的结构性问题,却值得我们深思。 不可否认,印度经济从10年前的(de)第10名跃升至现在的第5名,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成就。然而,如果脱离具体(jùtǐ)背景,仅以GDP的绝对值来衡量经济实力,往往具有欺骗性(qīpiànxìng)。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,并不只是体现(tǐxiàn)在经济总量的大小,更在于(zàiyú)其能否将财富有效转化为惠及全民的福祉。 为何(wèihé)优势未转化为效益 为何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国土,却未能转化为相应的经济(jīngjì)价值?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经济和制度结构中的长期低效,对低附加值服务业的过度依赖,以及始终未能实现(shíxiàn)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创新突破(tūpò)。 根据IMF数据,2025年印度人均GDP仅为2800美元,位列(wèiliè)全球第140位,在金砖国家中最低(zuìdī)。虽然整体GDP迅速增长,但财富却极度集中。2023年有(yǒu)报告显示,印度最富有的(de)1%人口拥有超过全国40%的财富。若将收入前5%的人口剔除,剩余人口人均收入(rénjūnshōurù)仅为1130美元。 收入和财富日益集中,让底层50%的(de)人口以及中间(zhōngjiān)40%的群体越来越难以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。这对社会(shèhuì)凝聚力、政治稳定和长期发展构成严峻挑战。相关报告还表示,印度的经济权力集中度已(yǐ)达到历史(lìshǐ)最高,一些大财团主导了电信、基建、数字支付、零售等关键领域,引发社会对垄断、监管失效以及民主机制受侵蚀的担忧。 有人可能会说,不平等(píngděng)是全球性问题,其他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(qíngkuàng),但印度(yìndù)的背景有所不同。例如,中国政府具备强有力的公共投资(tóuzī)与再分配能力;巴西政治环境中“再分配”也是重要议题。而印度当前的政治经济体系中,人们却缺乏足够意愿去正视并解决贫富差距问题。 人类发展指数严重(yánzhòng)滞后 2023年,印度的(de)人类发展指数(HDI)得分仅为0.685,排名全球第130位,远低于其他金砖(jīnzhuān)国家。其他金砖国家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,同时也加大了对教育、医疗(yīliáo)和社会保障的投入。这一对比也引出(yǐnchū)一个根本性问题:如果高速增长的GDP无法带来体面的就业、良好的医疗、延长的寿命、更高的识字率(shízìlǜ)和公平的基本服务,那这样的增长究竟有何意义(yǒuhéyìyì)? 印度(yìndù)国内各地区差距同样巨大。南部和西部地区的HDI和人均收入普遍较高,而中部和东部大批人口仍面临发展滞后的问题。这种区域性的不(bù)均衡,也反映(fǎnyìng)出“包容性(bāoróngxìng)增长”的严峻挑战——不仅要跨越社会阶层,还要跨越地区鸿沟。 “人口红利”恐变“人口灾难(zāinàn)”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(zuìduō)的(de)国家,印度的中位年龄不到30岁,这本应是巨大的优势。但如果不能及时匹配(pǐpèi)教育、技能培训和就业(jiùyè)岗位的投入,这一“红利”就可能变成负担。根据2025年5月发布的《定期劳动力调查》,印度的劳动力参与率,尤其(yóuqí)是女性的参与率仍然很低。每年有数百万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,但正规部门并未创造出足够(zúgòu)的就业机会。倘若不能在教育、劳动法规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(fāngmiàn)进行结构性改革,改善这种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脱节(tuōjié)的状况,所谓“人口红利”最终可能演变为“人口灾难”。 当前,印度需要将视角从单纯追求GDP数字,转向关注(guānzhù)GDP背后真正为国民带来的改变。这(zhè)意味着大力(dàlì)投资于就业创造、公共医疗、优质教育以及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;同时意味着信贷资源不仅要流向独角兽企业(qǐyè)(qǐyè),也要覆盖中小微企业。实现这一切需要勇气:改革制度的勇气、重塑发展优先级的勇气,以及抵御“标题式经济学”诱惑(yòuhuò)的勇气。(作者埃亚兹·阿尤布,朱迪译)
成为第四大经济体,给印度带来了什么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